- 新闻资讯
- 公司新闻
老北京人爱喝酒,不管有钱没钱,只要端起酒杯,局气的劲儿就情不自禁地上了头。老北京最常见的酒是烧酒(也被叫做白酒)、黄酒和露酒。
旧时老北京的街巷里,经常可以看到被称为“大酒缸”的小酒馆,零售白酒,贮酒的器具是超大的酒缸。酒缸口用朱红色的缸盖封严,敦敦实实地放在空地上,代替桌子,可谓一举两得,“大酒缸”的名号,因此而来。
“大酒缸”是平民百姓喝酒的好去处,与今天的大排档非常类似。尤其到了冬天,三五好友聚会喝酒,谈天说地,既能暖身又可解闷儿。虽然下酒菜只有诸如炸花生米、豆腐丝儿、猪头肉少数几种,但喝酒的氛围却是欢乐融洽的。几杯酒下肚,借着酒兴云山雾罩地侃一圈大山,郁闷烦恼被酒水冲刷得一干二净,心情敞亮地继续过自己的日子。
除了“大酒缸”,老北京还有黄酒馆和露酒馆。不过黄酒馆里卖的,可不是陈年的绍兴花雕,而是山东或是山西的黄酒,不过名号上却被叫做“北京黄酒”。“露酒”是花果和药材酿制的混合酒。很多露酒的名称很亮眼,一般被称为“某某露”,要是您看见瓶装的玫瑰露,苹果露,千万别以为那是花茶或者果汁,小心香香甜甜地一口气喝了一瓶子,立马醉倒在当街。
北京知名的“露酒”有莲花白、菊花白和桂花陈,都产自北京当地,也是老北京应节气必备的酒品。
“桂花陈”则是老北京,中秋节团圆家宴上不可缺少的。中秋时节,正是桂花飘香之际,举家共享桂花陈酿,即表达了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,也充满了春种秋收的喜悦之情。
旧时北京城里,经常有肩膀上前后挎着两个大酒囊,沿街边儿、串胡同儿卖散装酒的小贩。小贩卖的散酒比酒馆里的酒便宜很多,质量自然也比不上正规的酒馆,但是小贩们的心眼儿却实在,幽默的吆喝声里,调侃着自己产品的档次:“加的凉水多,您爱喝不喝”。就冲这份实在劲儿,这种掺了凉水的低价酒,销量居然还不错,毕竟一分钱一分货,谁都明白这个道理。
老北京城的城门一直有着“九门过九车”的说法,比如说朝阳门过粮车,西直门过水车,阜成门过煤车,而过酒车的是崇文门。崇文门也是北京的税门,特别是对过往的酒车,征收的税额特别高,所以就有不少贩卖私酒的商贩,往猪尿泡或者肠衣里面灌满了酒,然后缠在身上,蒙混过关,逃避纳税。这恐怕就是胡同儿里买散酒的商贩们的货源吧。
北京的原产的白酒并不是很多,老北京酒馆里卖的酒大都有两个来源地,一个是河北的容城、白沟一带产的白酒,一个是通州一带的白酒。因为容城、白沟儿的白酒品质比通州的白酒好,而通州在北京城的东边,容城、白沟儿在北京城的南边,所以老北京的酒馆为了招揽生意,大都会打出“南路烧酒”的招牌。
对旧时的老北京人来说,喝酒是一种娱乐,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。在不同的环境、场合、仪式上,都会有各自不同的饮酒规矩,比如说,老北京人讲究“酒满茶半”,就是说给客人倒茶不能倒满,半盏为敬;但是倒酒却必须倒满,代表真心实意。
不过在年节祭祀的时候倒酒,却是不能一次就把酒杯倒满的,必须每个人点一圈儿,等到所有人的酒杯里都有酒后,才能把酒杯倒满,虽说不太清楚为何要这么操作,但这是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,在讲究礼数的老北京人看来,只要是有规矩的事情,就应该照做,这也是讲究规矩的规矩。
声明:本媒体部分图片、文章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人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站删除。